瞭望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澎湃动力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升级改造(4 月 28 日摄) 刘军喜摄 / 本刊
◇在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布局“科技”这手棋后,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大增量
1978年,安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广为人知的小岗村“大包干”,另一件却少有人知:“科学岛”的前身中科院合肥分院成立。
40多年前,农村改革和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历史的巧合中同时播在江淮大地。
40多年后,这个曾经为了“不挨饿”奋发改革的农业大省,率先实施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合肥和北京、上海、深圳一起,并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当一个省“爱”上了科技,她的人生将会如何变化?行走江淮大地,这里处处涌动着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澎湃动力。
2020年4月18日,在合肥恒烁半导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芯片进行测试 周牧摄 / 本刊
中国*热的地方在哪?今年5月28日,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当天凌晨3时02分,合肥“科学岛”上传来消息,“人造太阳”实验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人类能“留住光”多久?今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者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刷新8年前德国团队创造的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乃至量子通信网迈出重要一步。
200秒=6亿年?几个月前,中国科大科研团队研发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世界*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要用6亿年。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连续实现“*热太阳”“*久留光”“*快算力”,每一项都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引起重大反响,每一项都将世界科技的前沿向前推进一步,每一项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在这条路上,安徽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萌芽。1966年至1977年:中国科大、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和等离子体所等迁入。
——基础。1978年至1984年:原国家电子部16所、38所、41所、43所分别迁建安徽,合肥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创新。2006年至2015年:合肥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安徽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
——跨越。2016年至今:合肥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成功举办。
“安徽坚持不懈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出台了20余项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逐步构建起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世界*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一台商用“量子显微镜”、世界*快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世界*薄0.12毫米触控玻璃等在安徽问世。
——安徽平均每天诞生约3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七成。
——今年上半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2%。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已成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寻求发展后劲的着力点。
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安徽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乘数效应更加彰显,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动力更强、底气更足。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聚焦“断点”“卡点”,推进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扩容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在量子信息、核聚变能源、动态存储芯片、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加大攻关力度。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规划布局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修订出台《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快修订完善《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挥法治引领作用。
合肥高新区的“量子大街”,密集分布着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多家企业。
“把量子技术与个人信息安全相结合,市场需求巨大。”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唐世彪说,在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量子通信产业大有可为。
在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台名为“本源悟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正在运行。作为业界黑马,他们已研发出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测控一体机、量子编程语言……公司总经理张辉说,近期计划推出24比特的量子计算机,与金融、医药等行业合作开发应用。
如今的安徽,科技创新正不断给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充电”,新做法、新业态持续涌现。
宣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滁州市出台激励政策以科技创新推动“林长制”改革,安庆市强化科技支撑助推乡村经济发展,黄山市积极引入沪杭科创资源建设“反向飞地”……
一边在实验室里“挖宝”,一边到工业园区“挖需”,这是27岁的沈智从去年开始的新职业。
“我们的任务是把科研机构的成果和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有点像‘做媒’。”沈智说。作为安徽首批133名技术经理人之一,他致力推动解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成果定价难”等问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一动力”的效率。
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技术经理人征集来的16项成果现场竞价,成交7项、总成交额680.9万元。
“支持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今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安徽在新发展阶段的定位和目标。
“到2025年,全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250家,初步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罗平展望未来说,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的努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科技之花”必将在江淮大地继续绽放。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