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瞩目!合肥再添3个世界前沿研究中心!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全国瞩目!合肥再添3个世界前沿研究中心!
合肥将再添3个世界级前沿研究中心
合肥今年或开建3个高科技研究中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建设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物质科学交叉前沿、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前沿技术3个研究中心。
今年年底前,合肥这3个高科技领域研究中心或要开建!
这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今年被国家定为重点项目之后,又一次迈上新台阶!
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项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将为科学中心开展前沿交叉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该项目3个研究中心均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
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在东校区,建设科学基础前沿与应用综合研究基地,开展相关领域探测和研究工作;
物质科学交叉前沿研究中心在高新校区,将着眼于物质的微尺度层面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探索信息、能源、健康、环境、材料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将建设生命科学与医学、信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生命健康+”新兴前沿领域研究。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开展初步设计工作。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该项目直接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积极配合开展后续项目前期工作,协助尽快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批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
启动建设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按照规划,到2030年,我省将建成国际*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初获得国家批复建设,规划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建成代表国家水平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每一次的重大突破,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复函同意我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7年2月2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揭牌。
2017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确立了国家科学中心“2+8+N+3”的多层次创新体系和建设路径。
2019年1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发布会”。
争创国家实验室有序推进。将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建设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作为争创国家实验室承载主体,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组建量子信息科学产业发展基金,加快量子科学及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首期20亿元基金已经设立。聚焦先进核能、煤炭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向,深入谋划省能源实验室组建方案。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加速显现。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工程正式开工。合肥先进光源预研稳步推进。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综合集成装置预研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国家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安徽对应的合肥运行管控中心和合肥一级核心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装置磁场强度再创新高,达42.9T。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加紧布局。首批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启动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投入运行。天地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正式揭牌。科大讯飞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一期建设已全面开工。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等三大科学目标。实现洲际量子视频保密通信。利用量子纠缠的内禀随机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研制成功高通量脑图谱成像设备、实现“存算一体”的低功耗混合神经元芯片。自主研发具有国际上*高角度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发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的新型催化机制。攻克系列铅基堆核心技术。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大的以激酶为靶点的全细胞筛选库。发现参与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脑内谷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关神经环路机制,入选中国2018年生命科学10大科技进展。大气环境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实现在轨运行,使我国首次观测获取了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
在实现科学目标的同时,合肥科学中心也产生了一批重大原创性产业成果。
我们已系统梳理出173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目前,各市和开发区根据成果目录,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对接,将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 成功研发我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控制系统。
◈ 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多排光声成像技术有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 高水溶性超细钛******纳米材料性能超国际同类产品。
◈ 微波地质深钻技术将颠覆现有地质钻井作业方式。
◈ 国产超导质子治疗设备旋转机架等三大核心设备研制成功。
◈ 针对FLT3-ITD阳性的急性白血病创新靶向药物已开展临床试验。
◈ “魂芯2号A”DSP芯片在部分领域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 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低能成像能力填补国际空白。
◈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等在环保和气象业务观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高新区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高新区深化名校名所名企合作工作也在稳步推进,阿里云创新中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基地、长城所新经济研究院、中国航天员中心太空科技华东研究院、网易(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基地、环科院合肥科创中心、神州泰岳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合肥高新区金融研究院、方正智家、安徽(合肥)侨梦苑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芯火计划双创基地、创新奇智等十余个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这一年,合肥入选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强
获得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
2019年,合肥将高定位建设国家科学中心。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围绕“四个新高地”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强力打造“四个先行区”。
大力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N+3”创新体系,加快聚变堆园区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建设,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合肥超算中心,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等预研。
强化与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促进市校深度融合,主攻应用技术转化,建设开放型协同创新平台,让创新之源持续奔涌。
素材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江淮晨报、网络
需 要 转 载 请 留 言 获 取 内 容 授 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